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死神的精度

今天,趁我还在失业期间,终于观看了一部我期待了许久的电影——《死神の精度》/ Sweet Rain。与其说“终于观看了期待了许久的电影”,不如直接招供,其实是我拖延了许久,终于肯观看这部我认为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电影在 2008 年上映,当初是在电视里电影介绍节目里知道这部电影的。看了介绍后我就有一种想看的感觉,虽然不是强烈的,但可是一种有能力被我拖延了四年还记得的感觉。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主题曲《Sunny Day》的影响。看电影介绍的时候,配上了这首感人的曲子,一直让我无法忘怀。这几年间都有一直上 YouTube 听这首歌。电影的介绍片段配上感动的音乐,我最招架不了。看了电影后才发觉原来歌曲是和故事有关的,就连这电影的 OST 也是以女主角在片中的名字——藤木一惠发出。

电影,其实我没看得懂。原谅我这电影白痴。基本上我对着荧幕是不会多加思考的,对于剧情刁难的电影我一般都不能看一次就明白,偏偏我就喜爱这样的电影(艺术片除外)。就是我这份对刁难故事的执着让我上网查看这故事的情节。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千叶(金城武饰)是一名死神。与一般认为的死神不同,电影里死神的设计不是披着兜风拿着镰刀的,而是一身西装帅气的行动。他们只接管意外事故死去的人,对于病死、自杀、自然死的人一概不理。死神就在即将要死去的人身边观察数天,进行审判,决定那人该被处死(即让他或她遇上意外)或继续生存。

故事里提及千叶所接管的三个对象,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年代—— 198x,200x 及 202x(实际年份不懂)。第一个故事,即是第一个对象,就是一般被认为的电影女主角藤木一惠(小西真奈美饰)。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故事,尽管许多人都说第三个故事比较好看。藤木一惠是个可怜的人物,身边她爱的人都相继离他而去(往生),剩下一个人,还经常被欺负。然而她的独特嗓子被看上了,因此得到了一个可以成为歌手的机会。千叶从她的生活中看见了意义,于是决定放她一条生路,这也是他第一次放过一个对象。然而他不知这一“放”也带动了后面两个故事的发展…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黑道的,对象是一个黑道老大。黑道老大有一个非常忠心的跟班,而那跟班就正是藤木一惠的儿子,当年 18 岁,由于她不想要身边的人再死去,狠下心把他抛弃,而他就因此跟上了这老大,两人感情形同父子。而这老大,一心要替他死去的老大报仇,而搭上了以持有重要情报的身份出现的千叶。千叶这个毫无感情的死神,再次在这老大的生活中体验到意义。最后老大报复成功,但在车祸中逝世。千叶对人生的看法又有少许改变。

第三个故事,对象是一名 70 岁的老婆婆。她是一名理发师,千叶就以一个邋遢的客人的身份找上了这老婆婆。老婆婆帮他理发期间,毫不恐惧的拆穿了千叶死神的身份。她拜托千叶在某某天找一群 7 岁的小孩到理发店来理发,不明原因的千叶也跟着做了。其实这名老婆婆正是当年千叶放过的藤木一惠。她的儿子纵然讨厌她,也想让她见见她的孙子,于是约定了某某天让儿子到她理发店去理发。一惠,仍然把守着她的原则——不再见她爱的人了,于是就拜托千叶找一群小朋友来理发,使她无法知道谁是她的孙子。事情完了后,千叶才真正听到当年他放过的一惠所演唱的《Sunny Day》(我搞不清千叶是否在当时才知道那老婆婆是一惠)。一惠到外面去散步,她对千叶说她要到外看看晴天,千叶不相信,因为他是个雨男,不管到哪里都在下雨。然而,死神终究还是不如这经历得多的老人家,太阳出来了,千叶第一次见到蓝天,无比欢喜,让他真正体会到人生是真的意义的。

故事没交代一惠到最后是否死去,或许有但我看不懂。纵然有字幕的帮助,我还是看得一头雾水。看来各国的沟通文化还真的是有差异,即使是完全遵照本意翻译的字幕也有帮不了的时候。这并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沟通文化及方式的差别所致。看日剧和韩剧时,总会有一些时候是看不懂的,即使看得懂,我们也会觉得他们表达得怪怪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第一个故事,虽然意义不及第三来得深。我喜欢这种男女主角没得再一起、酸酸的感觉。时间流逝,过了那么多年,如果 70 岁的一惠保留着她对千叶的一点点喜欢之心(个人猜测),那么那种酸酸的感觉还真是酸啊…并不是说我不喜欢完美结局,而个人比较倾心于比较伤感的故事,每次想起就会觉得心酸,配上感动的音乐的话,感觉更是浓厚,或许是个人性格比较阴沉的关系吧!

其实,人神殊途,不少故事都以这题材发展。可是,更令人心酸的是单恋,恋上的还要是一个毫无感情,永远不可能会爱上任何人的人。更可悲的是,知道了这个人是来夺取自己生命的。在电影刚开始时,我曾想过剧情会不会这样发展…女主角爱上了男主角后,死去了,才发现男主角是一个不可能看上她一眼的死神。

除了沉溺在这酸酸的、稍微算是一点点爱情故事的情节之外,当然还是得去了解故事想传达的讯息。第三个故事里,死神还得靠老婆婆的点明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这说明了人,是可以活出一个连神也无法明白的人生的。人生意义何在?看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翁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或许我们的附近无时无刻就真的有一名死神在看着我们,那为何不快乐的活出自己的意义?或许这能让他们放我们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没错,我也是可被归类在那种“只会说,不会做”的大团内的。幼稚的心态还满满的,经常就无法珍惜当下真正想想自己活着的意义。看来我还需要更多的故事来感化我,呵呵呵…这里就分享一下电影主题曲《Sunny Day》。我始终还是最爱感动音乐啊!

 

浅谈音乐

我不是音乐家,也从来没有学过音乐,说到谈音乐,自然有些自愧不够资格。然而,我觉得拥有能够欣赏音乐的双耳,已经是最大的资格之一了。音乐为人间带来了不少幸福,这点相信不多人会否认。它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疗伤,也有不少人利用音乐养活自己,甚者成为百万、亿万富翁,不神奇吗?

记得小时候,大概8到10岁左右吧,当时年幼无知的自己,在心中不断自己对自己夸大说:“世上没有多少首歌能让我觉得好听。”也不知当时自己听过的歌有没有超过10首。

到了13岁左右,我才真正用心去听歌。还记得第一个喜欢的歌手是当时候渐渐风靡华人音乐的周董,歌曲则是《以父之名》。曲风怪怪的,可是在表哥不断重复播放的影响下,我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曲。在当时CD已经几乎成为普遍的时代,我买了《叶惠美》专辑的卡带,每天晚上都播放一篇。

今天,我当然爱上了音乐,否则也不会心血来潮浅谈起音乐来。而接触了音乐那么久后其中一项,也是最深刻的一项心得就是——人人都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风格。我没能全见识透透,但从观察身边朋友听歌的习惯就大概能了解这一点了。

其中一位朋友,尽爱经典音乐,极少接触流行歌曲,直到流行歌曲成了经典后,他才可能会发现那些歌曲的精华。或许这和他的性格有关。而他的另外一个习惯——一直重播当时最喜欢的歌曲,从早到晚,从星期日到星期六。还记得他的室友曾和我投诉说他听他重播的歌曲到了想要呕吐的程度,经历了从开始觉得歌曲不错到觉得好听直到觉得恶心的阶段。

而这位室友朋友,从小就开始学音乐。对于他听歌的习惯我实在捉摸不着。也许他对这点也没特别讲究,所以很难看透。

有的朋友没特别喜爱音乐;有的喜欢一面温习一面听音乐,这样或许他们的专注力会更佳;有的喜欢把声量调得越大越好…

我呢,温习功课时绝对不能有音乐,因为实在太容易分心。我也喜欢把声量调大,但不喜欢打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爱听的歌曲(奇怪的性格),所以我投靠了耳机王国。声量要多大有多大,又能神秘的欣赏歌曲,何乐而不为?躲在耳机音乐世界里时是最幸福的,毫无干扰,唯一经常让我不能100%投入歌曲的阻碍是我担心用耳机用得多会影响听觉,因此在三分钟的一首歌里,大概有一分钟是用在调声量,没能完全专注于听歌。

而我的另外一个听音乐的习惯是,我不常听我爱听的歌。朋友们听到的我常播的歌曲,其实并不是我的至爱。或许一个星期听一次,或许一个月才听一次。为什么呢?因为我要保持那歌曲带来的感动,或回忆。常常听的话,那份感动会在你发现之前就已经消失了。下次再播,你的心会很努力的寻找那份感动,结果呢?找不着。感动还是自然出现的最美妙。我不想要我爱的歌变成一首普通的歌,因此我会选择不听,随机播放到那首歌的话,我多半会跳掉。

回忆呢?很多回忆都是埋藏在歌曲里头的。即使是今天多么普通的一首歌,如果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有关的话,三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它会是一首多么催泪的歌啊!除了感慨光阴似箭,一去不回头之外,身边那人或许不再在你身边了。《晴天》(《叶惠美》专辑里的其中一首好歌)这首歌,旋律本身已很感动了,加上里面埋藏着我年轻时回忆,想想它是多么的催泪啊…音乐也教会了我们要珍惜当下。

不难看出我最爱的歌曲类型是旋律带感动的。而依本人的浅见,钢琴所弹奏的音乐最能创造这种感觉。最近喜欢上的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点:以钢琴音乐开头、结尾,以及成为背景音乐。基本上这钢琴的音乐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样的,一直重复。可是整首歌在这一直重复的钢琴乐的辅助之下,完美的带出了感动的感觉,真是让我爱不释耳,不过我会把它们打入冷宫,减少欣赏的次数。

我不懂音乐,只能说出那么肤浅的东西。可是那股想把音乐心情分享的冲动忽然涌了出来,那就别收藏住了,感觉走了后就再也没有心情及动力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