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浅谈音乐

我不是音乐家,也从来没有学过音乐,说到谈音乐,自然有些自愧不够资格。然而,我觉得拥有能够欣赏音乐的双耳,已经是最大的资格之一了。音乐为人间带来了不少幸福,这点相信不多人会否认。它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疗伤,也有不少人利用音乐养活自己,甚者成为百万、亿万富翁,不神奇吗?

记得小时候,大概8到10岁左右吧,当时年幼无知的自己,在心中不断自己对自己夸大说:“世上没有多少首歌能让我觉得好听。”也不知当时自己听过的歌有没有超过10首。

到了13岁左右,我才真正用心去听歌。还记得第一个喜欢的歌手是当时候渐渐风靡华人音乐的周董,歌曲则是《以父之名》。曲风怪怪的,可是在表哥不断重复播放的影响下,我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曲。在当时CD已经几乎成为普遍的时代,我买了《叶惠美》专辑的卡带,每天晚上都播放一篇。

今天,我当然爱上了音乐,否则也不会心血来潮浅谈起音乐来。而接触了音乐那么久后其中一项,也是最深刻的一项心得就是——人人都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风格。我没能全见识透透,但从观察身边朋友听歌的习惯就大概能了解这一点了。

其中一位朋友,尽爱经典音乐,极少接触流行歌曲,直到流行歌曲成了经典后,他才可能会发现那些歌曲的精华。或许这和他的性格有关。而他的另外一个习惯——一直重播当时最喜欢的歌曲,从早到晚,从星期日到星期六。还记得他的室友曾和我投诉说他听他重播的歌曲到了想要呕吐的程度,经历了从开始觉得歌曲不错到觉得好听直到觉得恶心的阶段。

而这位室友朋友,从小就开始学音乐。对于他听歌的习惯我实在捉摸不着。也许他对这点也没特别讲究,所以很难看透。

有的朋友没特别喜爱音乐;有的喜欢一面温习一面听音乐,这样或许他们的专注力会更佳;有的喜欢把声量调得越大越好…

我呢,温习功课时绝对不能有音乐,因为实在太容易分心。我也喜欢把声量调大,但不喜欢打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爱听的歌曲(奇怪的性格),所以我投靠了耳机王国。声量要多大有多大,又能神秘的欣赏歌曲,何乐而不为?躲在耳机音乐世界里时是最幸福的,毫无干扰,唯一经常让我不能100%投入歌曲的阻碍是我担心用耳机用得多会影响听觉,因此在三分钟的一首歌里,大概有一分钟是用在调声量,没能完全专注于听歌。

而我的另外一个听音乐的习惯是,我不常听我爱听的歌。朋友们听到的我常播的歌曲,其实并不是我的至爱。或许一个星期听一次,或许一个月才听一次。为什么呢?因为我要保持那歌曲带来的感动,或回忆。常常听的话,那份感动会在你发现之前就已经消失了。下次再播,你的心会很努力的寻找那份感动,结果呢?找不着。感动还是自然出现的最美妙。我不想要我爱的歌变成一首普通的歌,因此我会选择不听,随机播放到那首歌的话,我多半会跳掉。

回忆呢?很多回忆都是埋藏在歌曲里头的。即使是今天多么普通的一首歌,如果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有关的话,三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它会是一首多么催泪的歌啊!除了感慨光阴似箭,一去不回头之外,身边那人或许不再在你身边了。《晴天》(《叶惠美》专辑里的其中一首好歌)这首歌,旋律本身已很感动了,加上里面埋藏着我年轻时回忆,想想它是多么的催泪啊…音乐也教会了我们要珍惜当下。

不难看出我最爱的歌曲类型是旋律带感动的。而依本人的浅见,钢琴所弹奏的音乐最能创造这种感觉。最近喜欢上的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点:以钢琴音乐开头、结尾,以及成为背景音乐。基本上这钢琴的音乐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样的,一直重复。可是整首歌在这一直重复的钢琴乐的辅助之下,完美的带出了感动的感觉,真是让我爱不释耳,不过我会把它们打入冷宫,减少欣赏的次数。

我不懂音乐,只能说出那么肤浅的东西。可是那股想把音乐心情分享的冲动忽然涌了出来,那就别收藏住了,感觉走了后就再也没有心情及动力写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